peter nesteruk (home page: contents and index)

 

 

 

 

 

21世纪之艺术(导读)

 

 

 

 

回顾世界艺术史。17世纪地区性的艺术形式,受到世界全球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得益于欧洲艺术形式及其精湛的技术(它也见证了印度、中国和日本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早在19世纪,大部分非西方的文化中,西方和传统的表现形式就已共存而且关于这两种艺术形式就有着喋喋不休的争论(比如说美洲和非洲这些地方,传统的当地艺术形式再一次回归,并重获新生的现象应当怎样理解)。这些发展和进步给20世纪的艺术留下了丰富绚烂的传统具象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具象及非具象装饰艺术形式)。

 

21世纪的艺术继承了以下的精髓:

(I)              源于19世纪:具象或模拟实物的艺术;主要以油画的形式(但是也具有一些地区的多样性);以及传统雕塑的多样性。

(II)          源于20世纪上半叶:通过对先前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不断试验,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其中包括传统形象物体已经淡化消失的抽象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传统的升华)。“发现对象”艺术的传统也由此开始了(将各种物品带入画室、美术馆和博物馆);但是最开始还局限于展示古代之物的方式。

(III)    源于20世纪下半叶:艺术的实验性随着多样的空间的多样化和其中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物体和经历的激增而不断膨胀。20世纪的后半叶遗留下来的艺术形式有以下六种:(i)图像,(ii)发现对象,(iii)极简主义,(iv)概念主义/后概念主义,(v)表现主义,(vi)人类学缩影(指表现人类的某些经验)。下面是关于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及相关信息的简介。

 

在此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对比。在1718世纪的欧洲,甚至到19世纪的早期,当两股革新的思潮袭来,巴洛克风和复古风共存以其主导的地位,影响了当时大部分的风景艺术和建筑风格(传统的绘画由巴洛克风格代表鲁本斯和现实主义代表卡拉瓦乔分别传承)。不同风格的技法在同一作品中并用在这一时期并不鲜见,而且也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更具生命力。时间似乎已经凝固、停留,将巴洛克时代无限延长。也就是所谓的“长期巴洛克”。我们因此也可以将21世纪的这种表现视为新的“长期巴洛克” 的延续,它从20世纪主要艺术思潮的繁荣和相互作用中得以新生和发展。

 

因此21世纪的艺术来源于以下的文化根源(接上):

(I)              图像。在图像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以下的形式:绘画(和其他传统的艺术的表现形式),相片,胶片影像/视频,电脑产生或修改过的用在网络上的图像。这一进程包括了地域传统文化(如印度和中国艺术)还有西方的“波普艺术”及其作品。新的科学技术并没有产生太多新的艺术种类,但是却给已经存在的艺术种类提供了新的方法。20世纪上半叶遗留下来的传统表明,所有的图像都可以分为抽象和具象,后来又有了现实和“梦境”(超现实主义)之分。装饰性具象图像经常结合其他艺术形式批评、讽刺政治题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革命也使得任何物品都有了轻易的成为艺术品的可能,前提是只要他们可以与现在艺术所关注的内容有些许的关联。即使艺术品品质拙劣,内容牵强是否也不在乎?

(II)          从“发现对象”艺术到“发现经历”艺术。“发现对象”的艺术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早期。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描绘收集物体的艺术形式(属于西方的静物类艺术),重新安排布置这些物体的同时,大多数情况下也使这一物体有了它本身所不具有的属性(这也为所有的来访者铺垫了一条通向发现对象的新领域,重新审视这些物体)。所以对于波普艺术和组合艺术(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搜集)是同样的。当我们把同样的进程应用于人类社会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下面的艺术形式。

(III)       “小人类学”。找到或记录人类的经历。这种艺术形式通常取材自我们社会中的经验,将事件发展过程做成视频,这种记录也可以用来反映概念主义中的过错(也用到互联网)。以上的这些艺术,都致力于发现我们自身的“差异”和体验中的不同(不论它来自内部还是外部)。这种传统将各个艺术种类融会贯通,包括了发现对象艺术、极简派艺术和概念主义的元素,同时也很明显的将表现主义中陈述性的政治题材作为素材;或者可以说它传承了70年代的政治概念主义。我们可以把这种对于不同种类艺术的宽容看作是真实人类社会的缩影,他们以“小人类学”的方式将其呈现在现实生活的电视上。

(IV)          从概念主义到后概念主义。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形式得益于对其自身的不断反思,这种反思多是关于政治表达的含义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颠覆性的反思,因此我们才能在繁杂的艺术中找到价值观的冲突和单纯的艺术概念(就是我们此刻的艺术)。从形式上来讲,由于先前的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艺术创作中他们夸大了其中的过程,作品中充满了不为人所知、脱离生活甚至耸人听闻的元素,并以此作为最简单的打破陈规的题材。这些有短暂惊喜的元素已经成为许多极简主义艺术和“发现对象”艺术中闪亮的核心特点(早前的突破一般情况下有这样的特点,在“现代主义”阶段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既禁忌又理想化的)。后概念主义作为当时美国主流的艺术形式出现在1980年,现在它依然是与商业结合最紧密的一种艺术(后概念主义紧随传统或流行艺术之后保留了油画特色,只是它最后会多以海报的形式出现)。现在后概念主义风潮与其它元素融合形成了“新融合”,艺术家们结合他们想要的元素形成匪夷所思或极为和谐的效果。这也就是新的无国界风格或者说是全球化的后概念主义。

(V)              极简主义艺术。正式甚至让人迷恋它的形式是极简主义艺术给人的感觉,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简洁的外形、纯粹的形式、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大成。是一种基于纯粹和简洁基础之上的新开始。这种成功的应用在音乐中得以实现(音乐中的重复和变换形成了一个“美的过程”,它同极简主义有着极大地相似处)。它也是雕塑、“发现对象”艺术和概念主义共同的发展趋势的基础。最后极简主义艺术以其强大的气势和感染力影响到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将无限风光作为找到对象并加之以特殊的标记或物体(通常情况下我们见到的极简主义艺术是结合了“发现对象”艺术和抽象主义或理想主义为基础的产物,或者只是通过物体来暗示某些东西,比如他们反复的用物体的纹理作为表现形式)。

(VI)          表现主义。将戏剧和礼节仪式加入艺术。它的内容包括或者说是高于“小人类学”,是以表现主义的形式发现或重置经验过程并以表现主义的形式再现或再次扮演。

 

简要:

以一枚石头为例,当你在画框之内重塑它将它置于(画廊、博物馆、书店、居室)此时你就得到了一个典型的图像艺术作品(如传统的油画等)。将其中的颜色或者石头的纹理作为素材进行艺术的加工,我们就得到了抽象艺术。将一些真正的石头放在一个场馆里或者画廊里,就做好了一个“发现对象”艺术的作品。现在还是在这个场馆中,将这些石头摆成一个圆圈,那么就得到了极简主义艺术。如果将这些摆好了的石头至于自然风景中我们又得到了大地艺术。用这些石头排列成一个字那就成了概念主义艺术(我们可以用一吨的豆子作为“发现对象”艺术的素材,把单个或者成千上万的豆子放到美术馆里,那就又成了波普艺术的表现了)。不论增加石头的数量还是增大他们的体积,用他们将一个既定的空间填满就得到了装置艺术。把石头这个元素用在祭祀礼仪中那就是表现主义艺术了。将这种仪式作为在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重现,那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现经验艺术或者叫做“小人类”学。

  

其他的分类也是可以的。上面提到的所有种类包括的子集有:政治表现(有性别和身份形成的不同团体);独立事件(环境、战争);真实生活中的神圣(在偶然事件中存在的不受时间影响的因素和其中提出的价值观);突破常规(不仅是内容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后者的分类保留了传统时代感,有神秘的旧时中世纪的前卫感,那是那个时代持续统治政治的城市白人男子特有的姿态。新的主流就要出现了,或许它是和图像艺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与图像艺术密不可分,以具象或加工后的图像为基础),它是由以上提到的那些分类中的艺术形式极其扩展要素构成的一种新的融合(是全球化的,统一合并的,后概念主义)。

 

艺术发展系谱。我们现在很清楚的明白,今天艺术发展的趋势是以前人艺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并不是我们现在凭空想象出来的“单线条”或“递进”的方式(这一方式就如同是有同样一个理论而口口相传的故事)而仿佛是一个璀璨的星座一般有着丰富的分支,即使相互关联也相辅相成。这些流派汇聚在一起就有了新的火花和创造(仿佛轮回,在某一时刻重获新生),而今天所谓的经典,就是后现代;定义后现代的特点(就是艺术、建筑或者是写作有着20世纪70年代的特点和效果)。印有巴洛克或者后现代这样的名字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标签。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评判观)可能到现在为止都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时代的特征,那个时代就是从1950年开始,是大量文化涌现发展的时代。

因此我们从六种基础的流派中可以期待一种改良,它们行成了三种主要的全球化的分类:

(I)        图像领域(传统画像/抽象作品)

(II)      小人类学(“发现经历”艺术和表现主义)

(III)  新融合或者可以叫做结合了“发现对象”艺术、极简主义和概念主义传统的全球化的后概念主义(这种融合的趋势始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前卫”)。定义和分类通常是根据批评家选取的角度和观察的重点而定。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同样在2006年举办的两次展览,我们会发现北京大山子国际展览还是以后概念主义的语言和图像艺术绘画为主导,紧随其后的是图像作品。而在英国艺术展中(后概念主义也有很长久的历史)后概念主义/新融合艺术依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略微不同的是在英国“小人类”学这种艺术形态占了大概四分之一,超过了在中国位居第二的图像艺术绘画作品。

现在对于作品的评价不再因流派不同而有先入为主的好坏之分,人们更加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或者说因为竞争,作品那些作品才有了真正的价值)。现存的所有的艺术流派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评价一个作品经常会根据作品对艺术对象挖掘的深度、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最终产生的效果几方面来分析(也要顾及观众观看作品后产生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情感).

一个只涉及到表象的简单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由“悲观辩证法”或“阿多诺”的审美观产生的作品,因为如果这样,就可以解释所有作品的价值了。更糟的是,如果是这样只要能扯上某个人的理论就能使很差的作品有价值。

价值:(和价格并不相同)也许它的依据是更深层的含义。

 

(I)                 “快”在当代艺术中意味着艺术的快餐化:比如说(i)有一些艺术只是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内容却是(极为简单的理念)(ii)或者是完全没有意义(只代表了某些字母,没有其他的意思)。后者提到的这种艺术说实话只是形式上去满足了画廊市场体系的商业时尚。

(II)              “慢”在艺术中意味着:艺术是融入时间概念的珍宝,即使我们身处当下,艺术依然可以将我们带到过去、现在、将来的任何时间点,也可以汇集我们每个时间点上的记忆,将世界上不同地区发展的期望化作艺术的现实。

 

另一种观点是这样的,所有艺术中的流派大可分为两类:装饰艺术(流行派)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前沿派)。早在20世纪(浪漫主义方兴未艾)还有另外一种关于艺术描述的分类:唯美和崇高。这两者也确实两分了今天的艺术市场。 

 

 

 

作者:彼得.尼斯特楚克

 

翻译:杨行